2025年3月1日,游览安岳县圆觉洞摩崖石刻造像,景区内有道教大师陈抟之墓,联想到陈抟所传太极图,自北宋横空出世而又广泛传播,其事绝非空穴来风,必有思想史上的渊源,今试析其内在理路。
图片
一、太极图的横空出世
人们一般认为,太极图为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标志,实际上是一大误解。太极图晚至北宋时期才广为世人所知,太极图的走红几乎全凭一人之力,他就是北宋中期的官员哲学家——周敦颐。
周敦颐很早就入仕为官,为人好学深思,程颢、程颐少时皆从其受学。后人把他与张载、邵雍、程颢、程颐合称“北宋五子”,视之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。《宋史·道学传》评价说:“两汉而下,儒学几至大坏。千有余载,至宋中叶,周敦颐出于舂陵,乃得圣贤不传之学”。除了广为流传的文学名篇《爱莲说》,周敦颐还有一篇哲学短文《太极图说》,可以说是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。
《太极图说》只有短短的249字,是对“太极图”这个符号的一个文字解说。由于周敦颐在知识界的影响力,加上后来南宋大儒朱熹的高度推崇,太极图与《太极图说》随之进入大众的视野。而在此之前,实际上很少有人见到过“太极图”,周敦颐也是从一个秘密的渠道获得了“太极图”这个符号。
据《宋史》记载,太极图似乎是以一线单传的模式进行传承。“陈抟以《先天图》传种放,放传穆修,修传李之才,之才传邵雍。放以《河图》《洛书》传李溉,溉传许坚,许坚传范谔昌,谔昌传刘牧。穆修以《太极图》传周敦颐,敦颐传程颢、程颐。”
在这个谱系中,开始是陈抟传种放,种放传穆修,穆修才传给周敦颐。陈抟其人,生于唐朝末年,年轻时屡考科举不中,转而学道,成为著名道士,后称“陈抟老祖”。陈抟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太极图呢?历史上没有记载。但由此可以推测,在北宋之前,这个图像只在道家内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。大多数唐朝人都没有见过太极图,他们普遍熟知的是另一个文化图像:万字符。
二、万字符的含义
北宋之前,印度佛教已在中国广泛传播。佛教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:卍。人们只要走进寺庙,就可以在佛像、法器、幢幡、经书上看到这个符号。汉语中把“卍”读作“万”,据唐代名僧释慧苑的记载,这是出于武则天的命名。武则天为何把卍叫做“万”?历来未见解释,我推测,卍的梵语发音读作svastika ,其第一个重音类似于汉语发音的“万”,根据汉语的单音节习惯,缩略读作“万”字。
万字符的含义是什么呢?印度佛教中用它来表示神圣与吉祥,也代表佛陀的智慧与慈悲。但这个符号并不是佛教的发明,而是一种借用。考古发现,至少在7000年前就出现了万字符,并遍及世界各地。饶宗颐说过:“万字符出现于陶器上,自以西亚为最古,印度河谷次之。中国则边裔地带的青海和辽宁的石器时代遗物亦有之。西亚的Hassuna 期,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,在陶器上有两个万号。”(《梵学集》)
图片
在早期人类看来,太阳是神奇的光明来源,崇拜太阳是普遍的原始信仰。而太阳崇拜造就了一个十字型的符号,代表太阳四射的光芒。这个标记也见于东西方各民族,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就出现了十字符号,古巴比伦也有相同图案。在中国商朝的墓葬中,发现有大量十字型架子。王国维说:“殷人于出入日均有祭”,可见商朝的宗教也是崇拜太阳的。如今人们以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,其实是较晚的事情。在公元四世纪,因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推动,十字符才开始成为基督教的标志。
十字符号,如果加以转动,就形成了万字符,如同旋转着的光芒,还是代表着太阳崇拜。这个符号既有左旋的卍,也有右旋的卐,两种图案并没有根本的区别。后来因为纳粹借用了右旋的卐符号,人们才开始有意避免使用右旋的万字符。
三、太极图的含义
上面谈到,太极图由唐末五代的陈抟所传,但太极图也不是陈抟的发明。近现代考古发现,太极图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符号。最早的太极图形象出现在乌克兰境内的特里波耶文明,距今大约已有6000-7000年的历史。太极图何时被道教借用,没有留下文字上的记载。(下图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乌克兰馆标志)
图片
十字符、万字符表示原始的太阳崇拜,太极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?原始民族观察自然,发现世界上有白天有黑夜,有开花有落叶,有男有女,有生有死。所有事物都是对立出现的,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。如季节轮回,周而复始。如果说太阳崇拜形成了早期的一元论哲学观,太极图由白(阳)与黑(阴)两种元素旋转构成,所表现的就是最早的二元论观念。周敦颐在《太极图说》写道:“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”,可以说很好的阐释了太极图的意蕴。
在中国商朝的甲骨卜辞和周朝的《易经》中,用“- -”符号代表阴,用“一”符号代表阳,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阴与阳的对立与转化。公元前6世纪出现在中亚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,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善与恶两种根本的力量,善神阿胡拉·马兹达代表光明与正义,恶神阿赫里曼代表着黑暗与邪恶,二者之间进行着永恒的斗争。这些都是二元论观念的体现。
四、周敦颐为何推广太极图
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,可能超过很多现代人的想象。从东汉末年到北宋年间,在整整一千年里,佛教不断向东亚输入思想观念、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。中国人一度尊印人若帝天,视佛经如神圣。胡适就曾经说过:“我把整个佛教东传的时代,看成中国的印度化时代(Indianization period)”(《胡适口述实录》)。格鲁塞在《东方的文明》一书中也提到:“佛教思想强加给中国艺术某种美学观念,并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,这种观念跟中国固有的观念迥异。”
面对外来宗教,官方的态度时有摇摆。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四次舍身出家,然后再由朝廷出巨资赎回。唐代武则天大规模修建佛教寺庙,组织翻译佛经并亲自参与法会,都推动了佛教的兴盛。但这一千年里,也出现过四次(“三武一宗”)官方主导的灭佛事件。
佛教的传播,势必引发本土文化的反弹。比如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,就是佛教的重要反对者。他曾经给皇帝上书,希望朝廷不要轻信外来的宗教,这就是著名的《谏迎佛骨表》,其中写道:“夫佛本夷狄之人,与中国言语不通,衣服殊制;口不言先王之法言,身不服先王之法服;不知君臣之义,父子之情。”
北宋初年,道士陈抟把太极图传给种放,种放虽然做过朝廷高官,但他好道不好佛,年轻时隐居终南山学习辟谷术,曾撕开佛经来制作帷帐。种放把太极图传给穆修,穆修在宋真宗时获赐进士出身,在母亲去世后,他也不遵从当时的习俗做佛事。
虽然儒道两教都有抵触,但总体而言,佛教还是处于一种降维攻击的状态。北宋年间,张方平与王安石之间曾经有一个对话,王安石询问:为什么在孟子之后,中国就没有出现过圣贤人物了?张方平随即举出了马祖道一、雪峰义存、丹霞天然等几个高僧的名字,并说“儒门淡薄,收拾不住,皆归释氏耳。”
为何中国第一流的文人都被佛教所吸引呢?数百年以来,儒学虽然成为朝廷科举取士的依据,但多流于诗赋文章与伦理道德;道教尽管也有官方加持,不过长于服气导引与辟谷炼丹。与佛教相比,儒教太过世俗,缺乏超越境界;道教囿于小我,罕有大乘精神。
儒家文化如果想要与佛学相抗衡,必须重建一套基于本土资源的思想架构。到北宋年间,时势所趋,周敦颐率先进行了尝试。他以道教内部流传的“太极图”与古老的儒家经典《易经》相结合,并借鉴佛教的出世超越精神,返本开新,重新阐释了一条儒家的“内在超越”之路。这一路径后来经过朱熹与王阳明的发扬光大,成为宋明新儒学的核心理念。
正如太极图所显示的二元一体,这一新儒学既是出世又是入世的,既是超越又是世俗的。用朱熹的话说就是“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,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”。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“不离日用常行内,直造先天未画前。”周敦颐用《太极图说》完成了新儒学基础的建构
五、太极图的胜利
相比于文字的阐释,一种符号或图像,往往具有更加感性直观的力量。十字符被基督教借用,万字符被印度宗教采纳,而太极图这个古老的图像,在北宋年间被儒道两家移植,成为削弱佛教的一大力量。
最终,太极图在东方战胜了万字符,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征象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51配资-配资炒股开户网站-配资软件app-短线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